2023年第77篇:读文有思∣中考作文命题也要有思维含量

2023-08-07 15:28:26 来源:个人图书馆-豫北闲人原创馆


【资料图】

微信里收藏了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石修银老师的一篇论文《指向创新思维培育的中考作文命题:原则与设计》,收藏之后就忘记阅读了,最近突然翻到,读后感觉很有启发意义。我们平时也强调教师在教学和复习备考时要注重作文审题立意,但这篇文章是从命题的角度来谈创新思维的。我先大致叙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创新思维在中考作文命题中的表现。经过研究,石老师认为创新思维的写作有两个特点,一是思想的独立性,不是演绎他人的观点,而是就命题材料或命题提出的观点做审辩思考,提出逻辑自洽的观点,表现出对社会、人生、未来的独立与深邃思考。二是表达的创造性。表现一为材料选择的独特性,具有发现独特素材的敏锐性;二为思想、情感表达形式、风格等的创意性,给人带来审美的冲击,折射青春生命的灵性。综合起来,创新思维的表现就是三点:一是立意,二是选材,三是表达形式。这与我们今年制定中考作文评卷的标准是很相似的。广东省的作文题目是“这一次,我全力以赴”,我们制定了一类卷的评分标准,一共有四点,这四点也是从立意、选材、写作视角、文体等角度设计的,其实也体现了石老师说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说,一类卷的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创新,不论是立意的创新,还是写作素材的创新,或者是视角和文体的创新,都符合一类卷的标准。

其次,作者分析了中学生写作缺乏创新思维的原因。在作者看来,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创新思维培养的意识淡薄,或者说教师不太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这一点我也有感觉,就是老师们还是注重一般写作规律和技巧的教学,不太强调创新的立意与角度,尤其是生源薄弱校的老师,或许是害怕学生创新的力度没把握好,导致作文偏离题意,或许是认为创新思维只属于班里语文程度好的学生,不应该把大量时间花在这类学生身上。石老师还认为,教师创新思维培育意识的淡薄,与教材也不无关系。教材中缺少创意性表达的相关内容。二是中考作文命题想见对创新思维的考查。在石老师看来,目前作文命题有两种导向:一是重抒情轻思考,要么是对生活情境的抒情,要么是对他人或经历的抒情,重抒情的写作导向,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重演绎思想轻独立判断。很多作文已经是“意在笔先”了,即已经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与方向,学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写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很有限。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不能过于绝对。初中学生当然需要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的培育,但也不能忽视基本的叙述、描写、抒情能力的培育。从立意的角度看,初中学生的写作重心依然在“是什么”“怎么样”的层面,对于“为什么”“一定是这样吗”等思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初中生写记叙文,高中生写议论文”的集体无意识还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性的转变。有的省市采用了“选择性命题”的思路,即提供两道题,一道题侧重于叙述、抒情等,另一道题导向写议论文,这也算是一种折中的选项吧。而且,石老师说的这种问题,不仅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存在,在高考作文题目中也会出现,尤其是作文题目限定了写作主题与立意方向的,学生根本无从进行创新思考。

针对这一点,石老师提出了中考作文命题的三个原则。一是开放性原则的视域呈现。作文题要么呈现多维的思考目标,要么题干提供多元观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思考。例如“生活中,人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字。其实,有的数字就只是数字,但是,有的数字不只是数字。请以"只是个数字’或"不只是个数字’为题,完成一篇作文。”这道题提供了两个立意的方向,而这两个方向又可以促使学生从更多的侧面进行思考。有的题目,例如想象类作文,就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二是促思原则的态度引导。促思就是题目能够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即“远离思维的单一性与直线性,远离视域的片面性与模糊性,在比较反思中不断深化思考”。作者提出了两种促思方向:第一种是外向审视,引导学生反思质疑生活、社会,提出独立思考,例如2022年浙江温州卷的作文“一定是这样吗”“一定不是这样吗”,就是用追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审视固有观念。第二种是内向审视,对自己的体验或生活做反思。石老师引述了“反思型写作”的观点:作者分析描述一段经历或者一个事件,得出自己生活或人生经验或教训,或是因此提出感想和具体观点。例如2011年湖南岳阳卷的作文:“你有没有做过计划的经历?(比如做家务,旅游等等)如果不做计划,蛮干会怎么样?你制定的计划有没有被打乱过?计划被打乱了你又是怎么做的呢?对这一连串问题,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一系列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带来对生命的自觉自省。

三是尊重个性原则的方式演绎。所谓个性原则,就是要表达对个体思考的尊重与鼓励。这种个性原则,不仅仅表现为观点、主张、态度的个人性,也表现为行为风格、表达方式的个性化特征。例如作者提到:“命题者尊重对现实思考的考生,也鼓励虚拟想象的写作者,这样就引导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写作风格与写作个性。”这也启发学生在面对题目中的“我”时,就可以代入自己,也可以用虚拟视角,例如物视角等,就像《一滴水经过丽江》那样。

除了题目本身的思维导向,题干、材料、引导语等,都具有激发思维的作用。例如有的命题材料本身就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有的引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等。总之,“文命题当引导学生彰显理性读书、审辩思考,诠释对生活、人生与未来的理性审辩,继而提升思维品质,塑造富具有创新思维的写作生命。”对于这一观点,我表示赞同。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港澳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